MetaX-Tech Developer Forum
  • 沐曦开发者
search
Sign in

kanfs

  • Members
  • Joined 2025年7月4日
  • message 帖子
  • forum 主题
  • favorite 关注者
  • favorite_border Follows
  • person_outline 详细信息

kanfs has posted 1 message.

  • See post chevron_right
    kanfs
    Members
    课程学习心得 教学相长 2025年7月4日 17:20

    这学期的《开源大模型应用GPU软件工程实践》课程不仅教授了我们如何利用开源大模型(如Llama、ChatGLM、DeepSeek等)进行应用开发,更重要的是,它深入到了底层硬件——GPU的软件工程实践层面。过去,我们的学习和实践几乎完全构建在NVIDIA的CUDA生态之上。而这门课最大的亮点,就是引入了国产化GPU的视角,特别是结合沐曦(MetaX)这样的头部企业,让我们对智算时代的“算力底座”有了全新的、更深刻的认识。
    我的心得主要有以下两点:
    一、 打破“CUDA唯一论”,认识到自主软件栈(MXMACA)的核心价值
    课程开始,老师就剖析了当前GPU领域的格局——NVIDIA凭借CUDA生态构建了难以逾越的“护城河”。所有的上层智算框架、算法和应用,都深度绑定了CUDA。这让我们在实践中深感其便利,但也对其技术垄断和潜在的“为了促进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”风险有了切身体会。这门课最震撼我的部分,就是将沐曦的 MXMACA™ 异构计算平台作为案例进行剖析。我了解到,要真正实现国产GPU的崛起,只造出硬件是远远不够的,构建一个与之配套且能兼容主流生态的软件栈才是重中之重。通过访问沐曦开发者门户,我看到MXMACA不仅仅是一个概念,它是一个包含了底层驱动、编译器、数学库、通信库和全套开发工具的完整体系。真正的软件工程,不仅仅是调用上层API,更是要理解底层硬件的架构和软件栈的逻辑。沐曦选择“硬件自主+生态开放”的策略,其MXMACA努力兼容CUDA,这极大降低了我们开发者的学习和迁移成本。这让我明白,国产化替代不是简单的“推倒重来”,而是在兼容中发展,在实践中超越。这是一种工程智慧,也是我们这代智算软件工程师的历史机遇。
    二、 全栈能力是未来竞争的关键,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
    在沐曦的开发者门户上,我看到了一个专门的“DeepSeek专区”。这绝非简单的PR宣传,它背后是大量的工程实践:沐曦工程师与DeepSeek团队紧密合作,从GPU驱动、计算库到模型算子层面进行了深度优化。这让我直观地感受到,提升大模型性能,不是单一环节的努力,而是全栈式的系统工程。该专区提供了详尽的部署文档、模型资源包和最佳实践,甚至有一体机解决方案。这正是软件工程追求的目标——将复杂的技术封装起来,提供简洁易用的接口和方案给最终用户。它让一个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在国产硬件上跑起一个世界级的大模型。门户网站整合了文档中心、工具下载、社区论坛等,这构成了一个开发者从入门到精通所需的全套资源。一个活跃的社区、一份清晰的文档,其价值不亚于芯片本身的性能参数。这让我认识到,代码之外,文档、社区和工具链,同样是软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了解沐曦的产品线——用于*和通用计算的曦云系列、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系列和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系列——我认识到,未来的GPU竞争一定是全栈能力的竞争。一个优秀的GPU软件工程师,不能只满足于写应用层的Python代码。我们需要向下探索,了解硬件的特性,熟悉其软件栈的API,知道如何利用特定的计算库来优化性能。沐曦从芯片设计、到MXMACA软件栈,再到与上层应用(如DeepSeek)的深度适配,为我们展示了这种全栈协同的范例。
    这门课结合沐曦的案例,让我深刻体会到,我们正处在中国智算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时代。开源大模型给了我们与世界同步的应用创新机会,而以沐曦为代表的国产GPU公司则在为我们构筑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石。我的学习心得就是,作为未来的智算软件工程师,我们不仅要抬头看天,紧跟最新的模型和算法,更要低头看路,深入理解底层的硬件和软件栈,积极拥抱和投身于国产化的GPU生态建设中。在MXMACA这样的平台上进行开发,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中,这既是挑战,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。

  • 沐曦开发者论坛
powered by misago